在辽宁舰正式服役之前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,中国海军的航母梦早已悄悄起航,许多人以为,中国的航母事业是从瓦良格号改造开始的,但事实上在那艘从黑海艰难漂来的巨舰之前,中国已经悄悄接触过三艘航母,甚至一度考虑买下美国的退役航母。
这段几乎被忽视的历史,不仅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启蒙阶段,更是一次步步为营、避实击虚的技术追赶战。今天的辽宁舰、山东舰、福建舰,背后都有那几艘“废船”的深深烙印。
一艘“废船”,一所“航母大学”1985年一艘锈迹斑斑的老航母缓缓停靠在广州黄埔造船厂码头,这艘名叫“墨尔本”号的航母,原本是澳大利亚海军的主力舰,只不过服役生涯充满“事故体质”:和驱逐舰相撞、锅炉爆炸、雷达掉海……堪称一艘“灾星级”航母,但中国的工程师看到的不是它的倒霉,而是它的机会。
当时的中国海军,连一艘像样的远洋军舰都没有,更别说自己造航母,没想到这艘澳方“急着脱手”的退役航母,竟意外保留了极为关键的蒸汽弹射器和阻拦索系统,要知道这两样可是航母能不能起降舰载机的“命根子”,这就像一个想学开车的人,第一次摸到了方向盘和刹车系统的实物。
中国技术人员像研究文物一样,把“墨尔本”号从头到尾拆了个遍,连螺丝钉都不放过,他们测量舱室、分析钢材、画图复原,甚至围着那根锈迹斑斑的弹射器琢磨了好几个月,这艘被西方媒体称为“废铁”的船,成了中国航母事业的“航母大学”。
从苏联“海上猛兽”到中国的“技术样本”如果说“墨尔本”号让中国第一次摸到了航母的门槛,那接下来的两艘苏联航母,则让中国第一次意识到:航母不仅能看,还能学。
苏联解体后,昔日的红海军一夜之间破产清仓,中国趁机出手,买下了两艘退役的基辅级航母:一艘叫“明斯克”,一艘叫“基辅”,这两艘船个头不小,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,外形霸气十足,甲板前端甚至装了反舰导弹,看起来像是“航母+巡洋舰”的混合体。
不过这两艘苏式巨舰并不适合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需求,一来它们的设计理念偏向冷战时期的“重火力+短航程”,飞行甲板小,舰载机少;二来改造成本太高,远不如自己建造划算,于是中国干脆换了个思路:不造不打,只学技术。
这两艘航母最终变身成了“国防教育基地”,明斯克号变成了深圳和南通的海军主题公园,基辅号则在天津当起了“航母酒店”,外人看热闹,中国看门道,当游客在甲板上拍照时,科研人员已经把它们当作了结构设计、舰体材料、动力布局的“大号样机”。这些数据和实物经验,后来都成了辽宁舰设计图纸上的伏笔。
瓦良格号,不是第一艘,却是关键一艘时间来到1998年,中国从乌克兰买下了一艘未完工的苏联航母瓦良格号,和前几艘“退役老家伙”不同,瓦良格几乎是“准新舰”,设计先进、结构完整,最重要的是,它是库兹涅佐夫级的姊妹舰,飞行甲板大得可以起降固定翼战机。
这艘航母被买下时,舰体完成度已经超过六成,动力系统安装完毕,舰岛也已成型,虽然美国曾多次施压,要求乌克兰在出售前拆除关键设备,但中国最终接手的瓦良格号,基本保留了舰体核心结构,这为后续改造打下了扎实基础。
不过这艘船想回国并不容易,由于黑海出海通道——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——迟迟不松口,瓦良格号在黑海漂泊了整整两年,差点“漂”成国际海难,最终在2002年进驻大连造船厂,工程师们才开始真正的“航母改造大业”。
从2002到2012,这十年里瓦良格号经历了涂装、整修、重新配装、系统升级,最终一跃成为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——辽宁舰,它不是从零造起的,但它却是中国航母技术真正“爬坡过坎”的转折点。可以说,没有瓦良格号,就没有后来的山东舰和福建舰。
差一点,中国还真买了美国航母更有意思的是,在搞瓦良格号之前,中国其实还认真考虑过买美国航母,那时候海军内部有人提出过方案:是不是可以搞一艘美国退役下来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回来改一改?
埃塞克斯级是美国在二战后期的主力航母,2.7万吨的排水量,样子有点像今天的“老爷机”。虽然后来经过现代化改装,仍旧显得有些“年纪感”。再加上价格不便宜、政治风险大、技术路径复杂,这个计划最终被放弃。
从结果来看这个决定相当明智,与其花高价买个“老古董”,不如集中资源啃下“半成品”的瓦良格。前者可能是个“技术博物馆”,后者却是个“可塑之才”。事实也证明,这一选择直接推动了中国航母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能力。
一艘航母的价值,不在于能不能打仗从“墨尔本”号的技术启蒙,到苏联航母的结构研究,再到瓦良格号的实战改造,中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几十年走过的航母发展之路,这其中最难得的,不是买到了多少吨位的船,而是把“别人不要的”,变成了“我们最需要的”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航母的购买并不是冲动消费,而是一次次精准的技术试探。中国通过民营企业、商业渠道、非军用名义,把一艘艘航母带回来,再用“研究主题公园”的名义,完成了对关键技术的理解和掌握。这种“曲线救国”的思路,不仅争取了时间,也降低了风险。
今天的辽宁舰、山东舰、福建舰,已经不再是“别人造好我们再改”的模式,而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制造,但如果没有当年那几艘“废船”的技术启蒙,中国航母的起点可能还要往后推十年。
几十年前几位年轻的海军工程师在拆解“墨尔本”号时,可能没想过自己正在翻开中国航母史的第一页。他们一笔一画地画下舱室图纸、标注钢材厚度、拍照记录电缆走向,如今看来,每一项工作都像是在为今天的辽宁舰打地基。
而中国航母的故事,也远不止于此。从“买来学”的启蒙,到“自己造”的突破,这是一段不声不响却步步为营的技术追赶战。未来的中国海军将在更广阔的海域扬帆破浪,而那几艘曾经被世界遗忘的老航母,将永远留在这段传奇的注脚里。
参考资料:
苏联“基辅”级航母研制历程:共制定9种方案
中华网 2018-02-08
命运各不同!有的成了最好的靶舰,有的被“有计划地沉没”……
2023-06-25 中华网
网配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